防范医患纠纷,重在提高医护人员急诊抢救素质文章

来源:医生招聘网 / 时间: 2017-04-28 09:00:30 / 阅读量:访问量:398次

《执业医师法》第24条规定:“对急危患者,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;不得拒绝急救处置。”《护士条例》第17条也有规定,护士在执业活动中,发现患者病情危急,应当立即通知医师;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,应当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。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》第31条规定“医疗机构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。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,应当及时转诊。”


  基层医疗技术薄弱,纠纷不断


  基层医疗机构处于“急救”第一线,但却势单力薄经验不足,然而法律明确规定不能“见死不救”,所以要从源头遏断医疗纠纷,就必须提高医护人员急诊抢救的医技综合素质。


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救能力差,不具备娴熟的急诊抢救临床经验。部分医疗机构对急诊急救工作不重视,将急诊科工作定义为医院的“中转站”,——在急诊科能解决的解决,解决不了的疾病就收住院分给其他科室解决。有些院长认为急救工作不需要什么太专业的技术,且急诊风险大,待遇低且辛苦,因此,常把刚毕业的年轻医生安排到急诊科。前几年有媒体报道过某县医院先后安排3名刚毕业的女医生从事急诊工作,最终3名年轻医生均相继离开的新闻。由此可见,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院长根本不懂急诊岗位的特点。


  曾经在某医院发生的一起医疗纠纷,就是因为急诊医生缺乏经验而误诊造成严重后果。患者是一位15岁少年,跳远运动中不慎“扭伤”下肢,人入某医院急诊检查,井拍片未发现骨质异常,被诊断为“软组织损伤”,急诊医生简单未患者开处治疗跌打损伤的口服药后患者离院。4d后,患者继发骨筋膜室综合症,最后导致截肢。


  还有一例纠纷,鉴定为“缩宫素使用不当,造成过强及不协调宫缩,致胎儿宫内窘迫、新生儿抢救无效死亡”,从而引发医疗纠纷。某孕妇以“停经10个月,阴道流液11h”为主诉入住某医院,入院诊断为:①孕2产1足月孕LOA待产;②胎膜早破。因宫缩乏力,静脉滴注宫缩素,行右侧会阴侧切术、胎头吸引助产,娩出一女婴,呈重度窒息,经抢救无效死亡,产妇因产后大出血行子宫次全切术。事后,家属对医疗结果不满意,引发医疗纠纷。经省医学会鉴定,此次事件构成一级甲等医疗事故(新生儿)和三级丙等医疗事故(产妇)。鉴定认为院方存在以下医疗过失:①产科处理过早干预,特别是在第二产程中,未履行常规阴道检查,误认为宫缩乏力,而盲目静脉滴注宫缩素加速宫缩,致使胎儿窘迫,新生儿重度窒息,最终新生儿死亡;②产后出血处理不及时,致使产妇子宫次全切。


  提高医护急诊抢救的医技综合素质


  面对基层医务人员医技能力不足、医患纠纷频发的局面,医疗机构必须尽力提高急诊抢救的医技综合素质,减少因急救带来的医疗纠纷。


  认真进行风险评估。医疗机构应在评估后找到本机构在急诊急救方面的短板,然后按照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、后果的严重程度排出顺序,优先解决发生概率大、后果严重的环节。如评估结果显示徒手心肺复苏技术薄弱,那么就请有关专业人员做现场培训。


  2009年5月原卫生部下发的《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(试行)》规定,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,受过专门训练,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、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,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。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、急诊护士,且不少于在岗医师、护士的75%,梯队结构合理。除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外,急诊医师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,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,熟练掌握心肺复苏、气管插管、深静脉穿刺、动脉穿刺、心电复律、呼吸机、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。急诊护士也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,经规范化培训合格,掌握急诊、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,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,医生、护士均应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,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。


  提高急诊急救水平。开展急诊急救基本技能培训十分重要,按照《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(试行)》中对急诊医师、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有计划开展系统培训,急诊医生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有7项。①独立处理各种急症(如高热、胸痛、呼吸困难、咯血、休克、急腹症、消化道大出血、黄疸、血尿、抽搐、晕厥、头痛等)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原则;②掌握下列心脏病和心率失常心电图诊断:室颤、宽QRS心动过速、房室传导阻滞、严重的心动过缓等;③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、处理原则和基本技能;④掌握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救治原则;⑤掌握暂时未明确诊断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技能;⑥能掌握心肺脑复苏术,气道开放技术,电除颤,溶栓术,动、静脉穿刺置管术,心、胸、腹腔穿刺术,腰椎穿刺术,胸腔闭式引流术,三腔管放置术等;⑦熟练使用呼吸机,多种生理监护仪,快速床旁检验(POCT)技术、血糖、血气快速检测和分析等。


  针对季节性多发常见急症进行培训。如夏季溺水、秋季胡蜂蜇伤、冬季煤气中毒等。


  制定切实可行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。按照抢救重点环节和急救纠纷原因和对策,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,特别是急诊急救方面的应急预案,加强演练与定时修订。


  近两年,随着基层医改的逐步推进,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了提升,但仍存在城乡急救医疗网络不够健全等薄弱环节。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,很多地区都在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急诊抢救能力。建议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积极组织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学习进修,提高急诊急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。加强急诊急救人才招聘、引入,完善急诊急救工作制度,规范服务流程,定期对急诊急救人员进修理论和操作考核。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开展急诊急救演练,要求物资配备、准备急救车辆、人员安排、现场急救、安全转运、院内抢救等环节操作稳、准、快,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综合素质,从而提升基层急诊急救能力。


  总之,基层医患纠纷不断,不仅缘于患方,同样缘于医务工作者,只有提高医护人员急诊抢救的医技综合素质,才可能从源头上遏断急救工作中的医患纠纷。(该文刊发于《中国社区医师》2017年第5期)


上一篇:民营医院的春天来了下一篇:探讨新医改背景下的医院预算管理思路
以上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作者所有,文章观点不代表口讯网的观点和立场
发布、删除 联系客服QQ:1175729091

建议留言
客服微信
关闭